- 作者:和田 龍
- 譯者:林皎碧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2日
我從高中就很喜歡狂言師野村萬齋。去年底看見他時隔多年終於要主演電影時,就一直期待興奮著,可惜台灣不知何時才能上映。當時我並不知道有原作,沒想到某天竟然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本書,當場如獲至寶地帶回家來看。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劇情有趣,但是因為各種文字缺點而不太好閱讀的書。
前三分之一老實說看得很吃力。
我對戰國武將和歷史都不甚了解,作者在描述到人物或地點時每每會插入一段關於這個人物的軼事或是介紹,就像個愛岔題補充無關緊要故事,卻不知不覺越講越遠的歷史老師。也許用意是希望不懂戰國歷史的人也能沉浸到那個氛圍裡,但是一線角色也就罷了,二三線人物也都如此介紹,不只故事不斷被中斷失去流暢,我也被大量出現的人名、地名、關係和職位搞得頭昏眼花,險些就要放棄不讀。
但是我可是連京極堂的禪學流變碎碎念都撐過來的人,怎麼可以在這裡認輸!靠著這份根性終於挨過前面背景介紹的部分。
進入豐臣大軍壓境之後,人事時地物都已兼備,故事才終於開始流暢奔馳起來。
後來才知道這部作品原本是和田龍依照史實創作的腳本,得獎並且確定電影化之後,才由他本人自己著手進行小說化,並非一開始就是原著小說。我想他在小說寫作時大概也還是以電影的方式思考,他會去強調一些外觀和景象,描寫人物的動作表情等等,在閱讀時可以很明確感受到畫面,但相對的人物內心就比較少著墨。太過於依賴有趣的人物設定,角色難免稍嫌扁平。本來一般都是小說文字可以彌補電影這一塊空缺,看了電影預告之後反而覺得有演員的詮釋讓角色變得比較豐滿。
被描述成才貌武藝兼備的女傑甲斐姬,在戰役裡沒什麼發揮也讓我有點失望。
另一個障礙是翻譯並不好。尤其口語部分,不管內容和語氣都怪怪的。
日文口語時常省略主詞和受詞,因此書中對話有些可以很明顯看得出來日語原文是什麼,但若直接翻成中文就變得語意不詳。還有不知是否是譯者的習慣,「啦」這個字很常出現在語尾,考慮到說的人物和劇情的話非常不搭。有時候會使人物的情緒產生斷裂感。
這並不是作者的問題,對我來說是件很可惜的事。
在主要舞台忍城之中,究竟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哪一個才是正解?我的同理心認為既然難挽頹勢,那就不應該戰,尤其談到三成個人戰爭美學的段落,更是讓我難以沉下氣來。因為這裡被輕鬆提起的每一個數字,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命,踩在腳下的土地都是農民心血插的秧稻。作者大概也預見這樣的聲音,機靈地跟著補充描述了當時封建社會的價值觀裡,武將並不把農民甚至士兵的身家性命當一回事的情形。輕快地打了我一巴掌,彷彿在說:你別用現代人的觀念來思考古代人的事情。
不過確實,看完之後實在會喜歡上裡頭出現的角色(大概除了唯一的惡役正家吧XD),就連我最不喜歡的秀吉,也變得可愛起來。
現在我更想看電影了。所以說小說化的目的還是被他們達到了吧(懊惱)
畢竟追根究柢我就是個庸俗容易被煽動的人,看見長親一呼要戰,城裡那些特異難搞的人、百姓們、那些原本說要投降的,所有人都站到他的身邊,好幾幕顯示長親凝聚力的場景都讓人忍不住熱血沸騰。外表既不好看腦子也被大家認為不好,但是這樣的人內蘊著所有人想不到的奇妙,長親的角色設定本身真的很有魅力。
好想看萬齋さん怎麼演啊(滾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