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

真相尚深埋於竹林的深處



大雨之中,
破敗的羅生門看起來虛無地飄浮著,
三個陌生人聚集在門下這個似乎隔絕於現實世界的場景,


開始一段徘徊在生與死、真實與謊言之間的虛妄對話。





  作家芥川龍之介抽出《今昔物語》中的兩則故事,改編各自成為〈竹藪中〉與〈羅生門〉兩篇文章,而導演黑澤明取〈竹藪中〉為故事原型,揉合進〈羅生門〉中提及道德與自私的人性雙面性,製作出「羅生門」這部電影。

  原應在眾人證詞交互詰問下越辨越明的事件真相,卻因當事者們的各執一詞而陷入一團迷霧當中。武士、武士之妻、盜賊,他們想保護的是什麼?不是重要的人也不是錢財,而是自己的形象、面子。其心念之強烈,甚至連死去之後也不能放下,鬼魂在淒婉的語調中吐露出的謊言,控訴妻子不貞與盜賊之惡行,塑造出遭到天下人辜負而壯烈死去的武士形象,既悲哀又諷刺得宛如一個黑色笑話。

  由於每個角色在故事中的能動性,而使得最後呈現出的結果看似撲朔迷離,這樣的架構往後在許多推理小說裡被廣泛使用。但在這個故事中,最終仍然沒有一個偵探(或是陰陽師)來揭開真相,將附在眾人眼前的妖怪趕走。作者如盜賊多襄丸一樣將讀者引導到竹林深處,並且永遠地遺下,讓眾人的靈魂迷失在撲朔迷離的竹林中。而黑澤明與芥川不同的是,他在影片的最後,往眾人身上撒了一把雨後的晴空。門若是二元對立世界的清楚規範,破敗的羅生門則是打破這二元、將一切歸於曖昧與混沌的象徵。躲避現實世界的殘酷、人性的不可信而進入羅生門蔭下的樵夫,最後由嬰兒所帶來的生之喜悅與希望引領,再次邁進現實世界當中。

  觀畢電影之後找到了幾篇關於電影羅生門的研究文獻,原文都是日文,因此下面做一點介紹。Google學術搜尋真是個好東西,有興趣可以自行去搜尋。


今成尚志(2010),黒澤明『羅生門』におけるジェンダー表象について

  本文從性別的觀點去對電影中的分鏡構圖、對白、劇情等部份做分析。作者從黑澤明前後其他的作品評斷,認為黑澤明導演的作品中大多以強烈的男性氣概與男性觀點為主,視羅生門為其建構「只有男性的世界觀」的代表作。許多人認為這樣將故事結局交由觀者自由想像的作品,應該稱作「開放式結局」作品,但作者今先生卻認為這是一個被導演經由運鏡等暗示性的手法嚴密操控的作品,提出「封閉性作品」的看法。

  後半段則列舉出片中出現的性暗示符碼,從而描述故事中三名男女構築出的性別——或說是性慾——的三角關係,最後以這個三角關係的平衡崩壞,與女人的逆襲作為結束。



石浜昌宏(2007),映画『羅生門』 の表象文化論的考察

  表象文化論簡而言之,指的是由被再現出來的事物,諸如藝術、文學等作為文本,去回推該文化的全貌,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察方式。(參考東京大學表象文化論研究室)

  本篇文章以芥川原著與電影兩者的創作脈絡起頭,並梳理了整個故事的內容及其他學者的看法。認為故事背景中平安時期末期的亂世,與當時戰後荒廢與充滿謊言的亂世重疊。不只是作品本身的內容,將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評論狀況都納入討論,更全面地去審視故事的內涵。


  
廖文瑞(2007),文學和電影的相關性-以『羅生門』為中心




--

羅生門

導演:黑澤明(1950)
原著:芥川龍之介(1921),〈竹藪中〉

沒有留言: